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吴涛)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将于9月1日起实施,老旧车辆该如何处理?
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版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及《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有关情况时表示,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报废回收体系建设。
据介绍,随着产销量逐年增长,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总量和占比也在逐步提高,其中很多电池都存在使用时间长、使用环境及保养条件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威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老旧锂电池报废回收体系建设,主要开展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以全国电动自行车整治专班名义印发《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老旧锂电池检测流程、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要求等;修订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发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作用,兼顾处理电动自行车废锂电池。
二是开展专项行动。去年8月,工信部会同全国电动自行车整治专班指导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四地开展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健康评估及报废回收试点工作,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今年3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健康评估及报废回收工作,有效压减存量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随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检测回收站点的布局将趋于更加科学合理,满足消费者日常检测评估及报废回收需求。各省已掌握老旧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底数,其中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有14个省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
据介绍,下一步需要具体找出超过5年的电动自行车在哪里,谁在使用。今年工信部已配合国务院安委会将老旧锂电池健康评估和报废回收作为重点指标之一,纳入对各省的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各省要敢于动真碰硬,加力督促以旧换新,加快报废存在风险的老旧车辆及电池,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完)
ciqian,zhongguodonghangfudongshichang、zongjingliliyangminzaiyejishuominghuishangbiaoshi,“womenduiC919feichangyouxinxin!”juzhongguoshangfeiguanwangziliaoxianshi,2022nian12yue,quanqiushoujiaC919daxingkejijiaofugeiledonghang,yujijiangyujinqitourushijiyunying。congdonghanggongkaidenianbaokan,2023niandonghanghaijiangjieshou4jiaC919feiji。此(ci)前(qian),(,)中(zhong)国(guo)东(dong)航(hang)副(fu)董(dong)事(shi)长(chang)、(、)总(zong)经(jing)理(li)李(li)养(yang)民(min)在(zai)业(ye)绩(ji)说(shuo)明(ming)会(hui)上(shang)表(biao)示(shi),(,)“(“)我(wo)们(men)对(dui)C(C)9(9)1(1)9(9)非(fei)常(chang)有(you)信(xin)心(xin)!(!)”(”)据(ju)中(zhong)国(guo)商(shang)飞(fei)官(guan)网(wang)资(zi)料(liao)显(xian)示(shi),(,)2(2)02(2)2(2)年(nian)1(1)2(2)月(yue),(,)全(quan)球(qiu)首(shou)架(jia)C(C)9(9)1(1)9(9)大(da)型(xing)客(ke)机(ji)交(jiao)付(fu)给(gei)了(le)东(dong)航(hang),(,)预(yu)计(ji)将(jiang)于(yu)近(jin)期(qi)投(tou)入(ru)实(shi)际(ji)运(yun)营(ying)。(。)从(cong)东(dong)航(hang)公(gong)开(kai)的(de)年(nian)报(bao)看(kan),(,)2(2)02(2)3(3)年(nian)东(dong)航(hang)还(hai)将(jiang)接(jie)收(shou)4(4)架(jia)C(C)9(9)1(1)9(9)飞(fei)机(ji)。(。)
侯明昊周也双人舞请尽快安排
正因如此,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经费宽裕与否并不影响其招聘学生或博后,招聘只看学术水平,比如IPMU为招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博后,提供了一份非常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也可以自由选择博导和合作导师,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不必担心导师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日本科研人员都不存在非得申请经费才能维持团队存活下去的压力,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静做学术的长期稳定的环境。为什么日本的诺奖得主这么多?因为他们的科研生态不急功近利。”庄辞强调。